莓茶属于什么茶?
发布时间:2025-10-28 | 浏览次数:0

2025年初春,一则关于“张家界莓茶获得地理标志认证”的新闻在茶叶圈掀起热议。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用玻璃杯冲泡那缀着白霜的卷曲茶叶时,这个看似新奇的名字不禁让人疑惑:它究竟是绿茶家族的新成员,还是某种花果茶的变体?事实上,莓茶的分类问题背后,藏着中国茶谱系中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。


植物学身份的跨界迷思

揭开莓茶的真面目需要从植物学层面追根溯源。这种生长在武陵山脉陡峭崖壁上的藤本植物,经2025年中国茶叶研究所基因测序证实,其学名为“显齿蛇葡萄”,属于葡萄科而非山茶科。这个结论解释了为什么冲泡后的茶汤始终呈现通透的金黄色——传统茶叶中的茶多酚在葡萄科植物中会被黄酮类物质替代。当你捧起茶杯闻到那股独特的药草香时,其实正在体验葡萄科植物特有的二次代谢产物带来的感官冲击。

在2025年最新颁布的《茶叶分类国家标准》补充条款中,这类采用茶工艺制作的非山茶科饮品被划入“代用茶”范畴。但矛盾之处在于,张家界世代制茶人始终沿用杀青、揉捻、发酵等完整茶叶工艺来处理莓茶原料。这种工艺与原料的割裂,使得莓茶在电商平台常被同时标注“代用茶”与“再加工茶”,成为消费者认知混乱的源头。


工艺维度下的身份博弈

若以制作工艺为尺,莓茶则呈现出更复杂的身份特征。2025年湘西茶博会上展示的莓茶古法制作流程显示,其“发酵”环节实为自然氧化过程,这与白茶“日晒萎凋”工艺高度契合。但区别在于,莓茶在揉捻阶段会刻意破坏植物表皮促使黄酮析出,形成特有的白色结霜,这种工艺创新在传统六大茶类中并无先例。

现代茶学界在2025年提出的“工艺茶”概念或许最能定义莓茶的本质。当茶农在清明前采摘显齿蛇葡萄的嫩梢,经过273℃精准杀青后,植物体内的二氢杨梅素会结晶成白霜。这种基于有效成分定向调控的制茶思维,已然超越传统茶类划分框架。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在2025年度茶叶学术研讨会上所言:“莓茶正在改写制茶工艺的教科书。”


成分谱系引发的品类革命

2025年多家检测机构发布的比对数据显示,莓茶黄酮含量高达45.8%,是普通绿茶的300余倍。这种由二氢杨梅素主导的成分谱系,使其在健康饮品赛道开辟出独立疆域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黄酮类物质在85℃热水中呈现独特的环状溶解特性,造就了莓茶“三泡犹甘”的品饮体验,这种物理特性与传统茶类的茶多酚释放规律截然不同。

随着功能性茶饮市场在2025年突破千亿规模,莓茶已发展出冻干粉、微胶囊等深加工形态。在某头部直播间里,主播们不再强调“茶”的概念,转而突出“植物黄金”的属性标签。这种市场认知的转变,预示着饮品分类标准正从原料物种向成分功能迁移,而莓茶恰好站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。


问题1:莓茶既然不属于传统茶叶,为何要冠以“茶”之名?
答:这源于中国饮食文化中的“泛茶”传统。凡采用泡饮方式且具特定风味的植物饮品,民间常以“茶”统称,如菊花茶、绞股蓝茶等。莓茶沿用了这种命名习惯,更重要的是其制作工艺深度借鉴了传统制茶技艺,在感官体验上营造出饮茶的仪式感。


问题2:日常存放莓茶需要注意哪些特殊事项?
答:2025年实验证明,莓茶表面的白霜(二氢杨梅素结晶)在湿度超过65%时易发生水解。建议使用镀铝包装袋配合食品级干燥剂,在避光环境下保存。开启后最好分装成半月用量的小包装,避免反复开合导致黄酮氧化。

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

·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万物源茶业(凤凰茶城C区36号店)
·电话:15290893931 ·邮箱:wanwuyuan_tea@163.com
Copyright © 2017-2025 万物源茶叶 All Rights Reserved.
[ 豫ICP备2025009818号 ] 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