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当“国潮”风席卷快消市场,茶作为东方符号的集大成者,自然站上了风口。而在这片红海中,拥有近70年历史的“海堤茶叶”——中茶厦门公司旗下王牌品牌,却在2025年悄然撕掉“爷爷辈专属”的标签,引发业界热议。这颗岩茶领域的“活化石”,如何在传承与创新的钢丝上走出破圈舞步?它正面临的挑战,恰恰折射着中国传统茶企转型的普遍阵痛。
一、溯源海堤:岩茶江湖的“活化石”与品质锚点
提起“海堤茶叶”,资深茶客脑海中浮现的,往往是那抹标志性的橙红铁罐,以及罐内稳如磐石的醇厚岩韵。诞生于1954年的它,几乎是中国工业化制茶的见证者。当年肩负出口创汇使命的“海堤牌”,凭借严格的拼配技术和稳定的品质,成为武夷岩茶标准化生产的一面旗帜。2025年,在乌龙茶国家标准修订的背景下,海堤茶叶坚守的“传统工艺炭焙”与“原料等级筛选体系”,反而在行业内混乱的年份茶、噱头茶竞争中,被消费者重新认识为“价值回归的良心标杆”。走访厦门老城区,依然能看到老茶客拿着铁罐排队等焙火的情景,这种代代相传的信任感,是海堤最坚固的品牌护城河。
“历史”是把双刃剑。海堤茶叶引以为傲的“中茶背书”与“国企气质”,在2025年Z世代主导的茶饮市场中,一度被解读为“刻板”与“距离感”。小红书、抖音上关于“海堤测评”的内容里,“价格透明”与“品质稳定”虽是高频好评词,但“包装过时”、“冲泡指南不够小白友好”、“岩韵劝退入门者”等吐槽同样尖锐。当新生代消费者更习惯在手机上“一键下单水果茶”,海堤那张厚重的历史名片,亟需注入更轻盈的时代语言。
二、破壁进行时:新茶饮浪潮下的“海堤式”突围
2025年上半年,一组数据引发关注:海堤电商旗舰店25-35岁消费者占比首次突破40%,其推出的“口粮茶轻享装”成为爆款。这背后是一场低调却精准的变革。是在产品线上“做减法”:砍掉冗余SKU,聚焦核心“口粮系列”(如黄罐老枞水仙、红罐大红袍)并升级小规格包装,定价锚定百元内大众消费带。是对接新场景:与精品咖啡馆联名推出“岩茶拿铁”基底浓缩液,针对露营热推出免洗茶粉包,甚至跨界游戏IP推出“国潮岩韵”主题礼盒。这些动作,将岩茶从“正襟危坐的功夫茶仪式”中解放出来,嵌入当代年轻人的日常碎片时间。
更深层次的转变,在于沟通逻辑的重构。海堤茶叶官方账号摒弃了刻板的“非遗说教”,转而聚焦“焙茶师日记”、“山场盲盒测评”等真实生产场景,甚至主动邀请B站UP主探访武夷山生态茶园,用镜头拆解价格迷雾。“让年轻人喝懂岩茶内核,而不是膜拜价格标签”,一位海堤品牌负责人在2025春茶发布会上的发言,点破了其“品质民主化”的战略意图——让“国民好茶”的定位真正落地。
三、挑战犹存:老字号的“平衡木困局”如何解?
纵然步履不停,海堤茶叶的转型绝非坦途。最核心的纠结在于:当追求“破圈”拥抱大众市场时,如何守护被视为命脉的“传统岩韵”?2025年,一则行业争论很具代表性:部分茶评人指出,为迎合市场偏好的“清甜感”,海堤部分新品降低了火攻程度,导致岩骨花香弱化,失去特色。面对质疑,海堤选择公开参数:既有保留足火炭焙工艺的经典款,也有采用新工艺锁鲜的清香型产品线。“传承不是复制,经典也可进化”,海堤研发团队的解释,体现出品牌在传统框架内的技术微创新。
更大的压力来自渠道困局。相比新兴茶品牌的纯线上打法或网红快闪店模式,海堤庞大的线下专营店体系既是资产也是包袱。在2025年“即时零售”激战中,其门店网络能否转型为“茶文化体验前哨站”?我们看到可喜尝试:厦门中山路旗舰店开设“岩茶手冲吧”,增设冷萃茶自助机;福州三坊七巷店则化身“非遗研学空间”,游客可体验传统炭焙工具。这种“将历史积淀转化为空间消费力”的思路,能否复制到全国,将是海堤未来几年线下破局的关键。
问答:
问题1:海堤茶叶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?老字号如何在当下茶饮市场突围?
答:核心竞争力在于“国营大厂背书+数十年拼配技术积淀+价格透明体系”形成的三位一体公信力。突围关键则在于“不弃本心”:坚守传统工艺品质底线,通过产品轻量化、场景年轻化、沟通透明化三管齐下,使历史资产转化为差异化文化体验,而非负担。
问题2:海堤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?未来增长点在哪?
答:最大挑战是“平衡木困局”——拥抱新需求与守护传统特色的尺度拿捏。其增长点有三:一是依托中茶体系深化上游核心山场资源掌控;二是将线下店改造为沉浸式“茶生活方式站点”;三是发展风味锁鲜技术,开发新型茶基原料进入新茶饮供应链。
标签:#海堤茶叶 #国潮茶饮 #老字号焕新 #岩茶复兴 #茶叶消费升级